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聚焦青海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陶 然
發(fā)布時間:2024-06-02 07:34:59
編輯:王易
1717278649403

  喬應菊制作的《唐蕃古道》堆繡作品。

1717278672403

  母女共同傳承湟中堆繡。受訪者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5月20日,西寧市湟中區(qū)的喬應菊堆繡工作室里,喬應菊正在一邊創(chuàng)作新的文創(chuàng)產品,一邊指導學員制作最新的堆繡訂單。

  喬應菊是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陳列室,胸針、堆繡筆記本、吉祥八寶珍稀動物擺件……整齊地陳列著。喬應菊一一拂過這些堆繡代表作,講述每一件作品里藏著的精巧設計。走到一幅名為《唐蕃古道》的作品前,喬應菊停下腳步:“這幅作品創(chuàng)作于2018年,取材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故事,長7米、寬90公分,是耗時長、受國內外關注與認可的一件作品。”

  湟中堆繡技藝的獨特魅力在于高純度色彩對比調和帶來的視覺感受,更在于其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湟中堆繡藝術是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與塔爾寺的壁畫、酥油花同負盛名,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湟中堆繡最初由刺繡藝術發(fā)展而來,是漢藏文化融合的藝術產物,它的內容和形式獨具青海地方特色,加上其制作技法精湛,是藏族工藝美術的主要形式之一。

  “堆繡有400多年歷史,堆繡藝術品具有色彩艷麗、層次分明、神態(tài)逼真、生動活潑的特點,是青海寶貴的文化遺產。”年逾花甲的喬應菊,多年來致力于傳承發(fā)展湟中堆繡技藝,推動民族文化瑰寶登上國際舞臺。

  喬應菊從小喜愛藝術,涉獵工筆畫、刺繡、剪紙等民間藝術。1991年開始,在學習湟中堆繡技藝和繡法的過程中,她一方面?zhèn)鞒袀鹘y(tǒng)藏傳堆繡唐卡的技藝,另一方面拓展了堆繡的題材空間,用堆繡技藝呈現(xiàn)中國古典文學、花鳥景觀以及青海地方民俗和民族人物等,形成了特有的堆繡造型和配色視角,制作出《仕女圖》《大觀園》《彩云追月》等堆繡作品,她帶著這些作品去過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國家,收獲了不少國外“粉絲”。

  在喬應菊看來,湟中堆繡不僅是手藝,更是傳承百年的文化。于是,她決定創(chuàng)辦工作室,以非遺傳承促進產業(yè)發(fā)展,帶動非遺人才培養(yǎng)。

  “堆繡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非常細膩的手藝,剪、貼、堆、染等工序一步都不能少,而且每一片絲緞的疊加都是手工完成,沒有機器可以替代。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需要我們一代接著一代傳承好。”

  20多年來,喬應菊先后招收近千名學員,其中不乏殘疾人。張淑貞就是其中一位,她隨喬應菊學習5年后,成為工作室的管理員,負責驗收繡娘的繡品。至今,喬應菊已培訓100多名殘疾人,幫助12名殘疾人居家就業(yè)。

  喬應菊的女兒柳晴雯,受母親熏陶,從小喜愛湟中堆繡。2017年,柳晴雯和母親創(chuàng)辦湟中錦繡軒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專注于湟中堆繡的傳承保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柳晴雯說:“在守住傳統(tǒng)手藝精髓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是非遺傳承的必經之路,要緊跟時代需求,利用網絡平臺,捕捉消費群體的變化趨勢。在這一點上,我和母親剛好可以互補。”

  柳晴雯跟隨母親系統(tǒng)學習堆繡技藝的同時,廣泛收集傳統(tǒng)紋樣、整理資料,于2019年建立數據庫,對1000多幅堆繡傳統(tǒng)圖樣進行數字化保護。同年,以“公司+工坊+農戶”的模式在上五莊鎮(zhèn)成立堆繡工坊,幫助100多名繡娘通過專業(yè)技能培訓,實現(xiàn)指尖藝術向指尖經濟的轉化。

  2021年,柳晴雯組建堆繡創(chuàng)意研發(fā)團隊,邀請武漢理工大學、青海省博物館等單位產學研合作,研發(fā)出120件以堆繡為元素的文創(chuàng)產品,不斷探索文創(chuàng)賦能文旅的路徑。

  不同于母親以往單純的制作、銷售產品,柳晴雯開通網上銷售渠道,借助自媒體平臺推廣堆繡制作技藝,通過服務、體驗以及展覽、演出等非遺融合項目,讓傳統(tǒng)技藝走進大眾生活。

  柳晴雯著力培養(yǎng)“精工繡娘-創(chuàng)意繡娘-普工繡娘”的人才梯隊,讓老藝人更專注傳統(tǒng)技藝,年輕藝人嘗試創(chuàng)新,加強人才培養(yǎng)的針對性。也因此柳晴雯入選西寧市“引才聚才555計劃”培養(yǎng)人才,成為湟中堆繡西寧市代表性傳承人。

  湟中堆繡在兩代人的傳與承之間,講述著兩代人關于文化的執(zhí)著與守護、自信與求索的故事。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陳剛在省委社會工作部、省信訪局調研
青海西寧:城鄉(xiāng)學生“手拉手” 共慶六一兒童節(jié)
尖扎:紅領巾愛祖國·爭當愛家鄉(xiāng)的新時代好隊員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關于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典型問題的通報
青海海東:民和中川的特殊“六一”兒童節(jié)
西寧市水井巷小學:慶六一 集市義賣
24H熱點
【文化中國行】精雕細琢 讓木頭“會說話”——“非...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播撒希望的種子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凜冬之...
【文化中國行】綻放在指尖的匠繡芳華——“非遺在...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聚力構建綠色低碳現(xiàn)代產...
青海,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范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聚力打造生態(tài)文明高地 堅...
【文化中國行】做好傳承實踐的一份子——“非遺在...
【經濟聚焦】從龍羊峽“游”出的青海三文魚——“...
【文化中國行】揉進曲克安噠的“甜蜜”與傳承——...
熱點圖片
開開心心過“六一”
開開心心過“六一”
青海海東:民和中川的特殊“六一”兒童節(jié)
青海海東:民和中川...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疾風知勁草 破浪再前行——前4月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經濟運行分析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攜手津門故里 跨越山海相約——青海赴天津市宣傳推介暨項目招商活動見聞
攜手津門故里 跨越山...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播撒希望的種子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播...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生態(tài)注“顏” 產業(yè)提“價”——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板系列調研之六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筑夢紅領巾 爭做好隊員——青海省慶!傲弧眹H兒童節(jié)暨新隊員入隊儀式省級示范活動見聞
筑夢紅領巾 爭做好隊...
青海西寧:廢舊車站變露營基地 湟源“巧改善用”助力鄉(xiāng)村游
青海西寧:廢舊車站...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十

青海日報
2024-06-02 07:3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青海日報
2024-06-02 07:3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 2024-06-02 07:34:59
  • 來源:青海日報
1717278649403

  喬應菊制作的《唐蕃古道》堆繡作品。

1717278672403

  母女共同傳承湟中堆繡。受訪者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5月20日,西寧市湟中區(qū)的喬應菊堆繡工作室里,喬應菊正在一邊創(chuàng)作新的文創(chuàng)產品,一邊指導學員制作最新的堆繡訂單。

  喬應菊是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陳列室,胸針、堆繡筆記本、吉祥八寶珍稀動物擺件……整齊地陳列著。喬應菊一一拂過這些堆繡代表作,講述每一件作品里藏著的精巧設計。走到一幅名為《唐蕃古道》的作品前,喬應菊停下腳步:“這幅作品創(chuàng)作于2018年,取材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故事,長7米、寬90公分,是耗時長、受國內外關注與認可的一件作品。”

  湟中堆繡技藝的獨特魅力在于高純度色彩對比調和帶來的視覺感受,更在于其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湟中堆繡藝術是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與塔爾寺的壁畫、酥油花同負盛名,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湟中堆繡最初由刺繡藝術發(fā)展而來,是漢藏文化融合的藝術產物,它的內容和形式獨具青海地方特色,加上其制作技法精湛,是藏族工藝美術的主要形式之一。

  “堆繡有400多年歷史,堆繡藝術品具有色彩艷麗、層次分明、神態(tài)逼真、生動活潑的特點,是青海寶貴的文化遺產。”年逾花甲的喬應菊,多年來致力于傳承發(fā)展湟中堆繡技藝,推動民族文化瑰寶登上國際舞臺。

  喬應菊從小喜愛藝術,涉獵工筆畫、刺繡、剪紙等民間藝術。1991年開始,在學習湟中堆繡技藝和繡法的過程中,她一方面?zhèn)鞒袀鹘y(tǒng)藏傳堆繡唐卡的技藝,另一方面拓展了堆繡的題材空間,用堆繡技藝呈現(xiàn)中國古典文學、花鳥景觀以及青海地方民俗和民族人物等,形成了特有的堆繡造型和配色視角,制作出《仕女圖》《大觀園》《彩云追月》等堆繡作品,她帶著這些作品去過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國家,收獲了不少國外“粉絲”。

  在喬應菊看來,湟中堆繡不僅是手藝,更是傳承百年的文化。于是,她決定創(chuàng)辦工作室,以非遺傳承促進產業(yè)發(fā)展,帶動非遺人才培養(yǎng)。

  “堆繡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非常細膩的手藝,剪、貼、堆、染等工序一步都不能少,而且每一片絲緞的疊加都是手工完成,沒有機器可以替代。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需要我們一代接著一代傳承好。”

  20多年來,喬應菊先后招收近千名學員,其中不乏殘疾人。張淑貞就是其中一位,她隨喬應菊學習5年后,成為工作室的管理員,負責驗收繡娘的繡品。至今,喬應菊已培訓100多名殘疾人,幫助12名殘疾人居家就業(yè)。

  喬應菊的女兒柳晴雯,受母親熏陶,從小喜愛湟中堆繡。2017年,柳晴雯和母親創(chuàng)辦湟中錦繡軒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專注于湟中堆繡的傳承保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柳晴雯說:“在守住傳統(tǒng)手藝精髓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是非遺傳承的必經之路,要緊跟時代需求,利用網絡平臺,捕捉消費群體的變化趨勢。在這一點上,我和母親剛好可以互補。”

  柳晴雯跟隨母親系統(tǒng)學習堆繡技藝的同時,廣泛收集傳統(tǒng)紋樣、整理資料,于2019年建立數據庫,對1000多幅堆繡傳統(tǒng)圖樣進行數字化保護。同年,以“公司+工坊+農戶”的模式在上五莊鎮(zhèn)成立堆繡工坊,幫助100多名繡娘通過專業(yè)技能培訓,實現(xiàn)指尖藝術向指尖經濟的轉化。

  2021年,柳晴雯組建堆繡創(chuàng)意研發(fā)團隊,邀請武漢理工大學、青海省博物館等單位產學研合作,研發(fā)出120件以堆繡為元素的文創(chuàng)產品,不斷探索文創(chuàng)賦能文旅的路徑。

  不同于母親以往單純的制作、銷售產品,柳晴雯開通網上銷售渠道,借助自媒體平臺推廣堆繡制作技藝,通過服務、體驗以及展覽、演出等非遺融合項目,讓傳統(tǒng)技藝走進大眾生活。

  柳晴雯著力培養(yǎng)“精工繡娘-創(chuàng)意繡娘-普工繡娘”的人才梯隊,讓老藝人更專注傳統(tǒng)技藝,年輕藝人嘗試創(chuàng)新,加強人才培養(yǎng)的針對性。也因此柳晴雯入選西寧市“引才聚才555計劃”培養(yǎng)人才,成為湟中堆繡西寧市代表性傳承人。

  湟中堆繡在兩代人的傳與承之間,講述著兩代人關于文化的執(zhí)著與守護、自信與求索的故事。

作者 陶 然
編輯:王易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