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聚焦青海
【文化中國行】綻放在指尖的匠繡芳華
——“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馬振東
發(fā)布時間:2024-05-29 07:26:33
編輯:王易
QQ圖片20240529062104正在加工蒙古族傳統(tǒng)服飾。馬振東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繡,為手工技藝,以絲線、棉線在綢或布上針綴成紋飾。

  “儂人男女勤耕織,慣挑棉錦”,刺繡在青海大地衍化出了以青海藏繡、土族盤繡、湟中堆繡、河湟刺繡、撒拉族刺繡、蒙古族刺繡為代表的民族刺繡工藝。其中,蒙古族刺繡因繡品樸實大氣、色調對比濃烈、圖案對稱豐滿、針線平整細膩,具有鮮明的北方民族地域特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月18日,記者來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深入探尋蒙古族刺繡,在針線穿梭和寸絲半縷中領略指尖藝術。

  三股線落一根針,在綢布上恣意翻飛,一會兒,一筆連環(huán)型回紋便“綻放”于綢布之上。在格爾木市蒙古族服飾、刺繡手工技藝傳承基地里,90后的蘇芽飛針走線刺繡的回紋圖案正是蒙古族刺繡的傳統(tǒng)樣式。

  “蒙古族刺繡的針法多種多樣,我現(xiàn)在用的就是最基本的繞針繡。除此之外,還有貼繡、素繡、彩繡、盤繡、緝花、鎖邊繡等十余種。”別看年齡不大,說起蒙古族刺繡,蘇芽講得頭頭是道。

  從小喜歡刺繡的蘇芽,算起繡齡已經不比其他專業(yè)繡娘低了,正是因為喜歡,她專程拜師了省級非遺傳承人吳英。在老師悉心指導下,憑著心靈手巧,在青海省青繡大賽上獲得優(yōu)秀獎。如今,已經參加工作的她,閑暇時仍會到傳承基地學習針法,鉆研技藝。

  “傳統(tǒng)蒙古族刺繡樸實大氣,若是再加入一些南方刺繡的技藝,或許在色彩漸變過渡中會更加和諧,也能讓蒙古族刺繡有更好的發(fā)展。”學習過程中,蘇芽對蒙古族刺繡的發(fā)展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你這丫頭,又想出了什么改良創(chuàng)新的‘金點子’。”正聊著,傳承基地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吳英笑嘻嘻地從門外走來。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市里在將軍樓公園舉辦文旅推介活動,介紹格爾木風土人情,一大早我就帶著咱們的優(yōu)秀作品去參展了。”這些年來,作為青海省非遺傳承人,吳英一直致力于蒙古族刺繡的傳承弘揚,讓更多世人所知。

  “從宮廷走向民間的蒙古族手工刺繡歷經百年滄桑,曾一度被世人遺忘。如今,分散各地的草原繡娘走到一起,重拾技藝,從十幾歲的少女到耄耋之年的阿媽,個個成為守護者,人人堪當傳承人。”在守護傳承中,吳英鼓勵每一位繡娘大膽創(chuàng)新,誰有好的想法她都會認真傾聽,并具體實踐研究探尋。

  “蘇芽是年輕人中很有想法的一個孩子,結婚時的新娘裝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親手繡的,既有傳統(tǒng)蒙古族風韻,還體現(xiàn)了時尚潮流。”從蘇芽身上吳英感覺到,下一代傳承人能帶領蒙古族刺繡走得更遠。

  深耕蒙古族刺繡四十余年,蒙繡已成為吳英心中最難舍的情節(jié)。

  從七八歲開始,吳英就主動跟著母親和姥姥學習繡各種針線包、衣領袖口等家用衣物,到了十五六歲,已經熟練掌握了刺繡技藝,開始繡更繁雜的花鞋、馬海靴等繡品。

  “蒙古族的女孩子,從小都是媽媽、姥姥領著學刺繡,我也一樣。”

  成家立業(yè)后,在文化館工作的吳英更是通過數(shù)年的采風,學習了大量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針法、技藝,走上了自己的非遺傳承之路。

  在格爾木的草原深處,有很多巧手繡娘。吳英每年都會走進牧區(qū)開展蒙繡技藝培訓,并回收、加工學員的半成品配飾,從而增加學員的經濟收入。吳英的刺繡作品多次獲獎,她本人也先后被評為海西州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蒙繡是蒙古族文化最美的靈魂,我們要把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吳英說。

  盡管年齡大了,但吳英還在跟老一輩人學習各種精深的技法,每天奔波于各種推介活動,為蒙古族刺繡尋找更大的平臺、更廣的市場。在吳英的心里,蒙古族刺繡還可以走得更好更遠。

  “現(xiàn)在,非遺保護力度越來越大,傳統(tǒng)手工藝也逐漸融入市場、融入生活,希望通過政府引導支持能為青海眾多的文化遺產帶來更好的發(fā)展,建設更多平臺、推出更多文創(chuàng)設計,讓獨具青海特色的手工藝品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陳剛在省委社會工作部、省信訪局調研
青海:“社科大講堂”第一期開講
青;ブ菏撞纭肮└郯摹笔卟藫岝r上市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關于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典型問題的通報
青海西寧:本周多降水局地大雨
西寧市城北區(qū)首家青苗嬰幼兒成長驛站揭牌
24H熱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聚力構建綠色低碳現(xiàn)代產...
青海,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范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聚力打造生態(tài)文明高地 堅...
【文化中國行】做好傳承實踐的一份子——“非遺在...
【經濟聚焦】從龍羊峽“游”出的青海三文魚——“...
【文化中國行】揉進曲克安噠的“甜蜜”與傳承——...
情重昆侖 青津同行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內外兼...
青海:實施“四大行動”釋放發(fā)展新動力——《青海...
【凈土青!じ咴槠贰扛咴槠泛我择Y騁綠茵場?
熱點圖片
青海貴南:沙漠生綠蔭 方格鎖黃龍
青海貴南:沙漠生綠...
招聘會辦到家門口 省總工會牽線送崗促就業(yè)
招聘會辦到家門口 省...
青海海北:“積分超市”撬動鄉(xiāng)村大治理
青海海北:“積分超...
西寧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送政策進軍營 用真情暖兵心
西寧市退役軍人事務...
耀眼!西寧亮出雪豹新名片
耀眼!西寧亮出雪豹...
走進清華北大,講述“兩彈一星”精神
走進清華北大,講述...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國內首次:青海在重度鹽堿地試種蕨麻成功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綠茵場上競風流“五業(yè)”融合展新姿——“青超聯(lián)賽”海東賽區(qū)首場比賽見聞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綻放在指尖的匠繡芳華
——“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青海日報
2024-05-29 07:2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綻放在指尖的匠繡芳華
——“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八

青海日報
2024-05-29 07:2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綻放在指尖的匠繡芳華
——“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八

  • 2024-05-29 07:26:33
  • 來源:青海日報
QQ圖片20240529062104正在加工蒙古族傳統(tǒng)服飾。馬振東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繡,為手工技藝,以絲線、棉線在綢或布上針綴成紋飾。

  “儂人男女勤耕織,慣挑棉錦”,刺繡在青海大地衍化出了以青海藏繡、土族盤繡、湟中堆繡、河湟刺繡、撒拉族刺繡、蒙古族刺繡為代表的民族刺繡工藝。其中,蒙古族刺繡因繡品樸實大氣、色調對比濃烈、圖案對稱豐滿、針線平整細膩,具有鮮明的北方民族地域特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月18日,記者來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深入探尋蒙古族刺繡,在針線穿梭和寸絲半縷中領略指尖藝術。

  三股線落一根針,在綢布上恣意翻飛,一會兒,一筆連環(huán)型回紋便“綻放”于綢布之上。在格爾木市蒙古族服飾、刺繡手工技藝傳承基地里,90后的蘇芽飛針走線刺繡的回紋圖案正是蒙古族刺繡的傳統(tǒng)樣式。

  “蒙古族刺繡的針法多種多樣,我現(xiàn)在用的就是最基本的繞針繡。除此之外,還有貼繡、素繡、彩繡、盤繡、緝花、鎖邊繡等十余種。”別看年齡不大,說起蒙古族刺繡,蘇芽講得頭頭是道。

  從小喜歡刺繡的蘇芽,算起繡齡已經不比其他專業(yè)繡娘低了,正是因為喜歡,她專程拜師了省級非遺傳承人吳英。在老師悉心指導下,憑著心靈手巧,在青海省青繡大賽上獲得優(yōu)秀獎。如今,已經參加工作的她,閑暇時仍會到傳承基地學習針法,鉆研技藝。

  “傳統(tǒng)蒙古族刺繡樸實大氣,若是再加入一些南方刺繡的技藝,或許在色彩漸變過渡中會更加和諧,也能讓蒙古族刺繡有更好的發(fā)展。”學習過程中,蘇芽對蒙古族刺繡的發(fā)展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你這丫頭,又想出了什么改良創(chuàng)新的‘金點子’。”正聊著,傳承基地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吳英笑嘻嘻地從門外走來。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市里在將軍樓公園舉辦文旅推介活動,介紹格爾木風土人情,一大早我就帶著咱們的優(yōu)秀作品去參展了。”這些年來,作為青海省非遺傳承人,吳英一直致力于蒙古族刺繡的傳承弘揚,讓更多世人所知。

  “從宮廷走向民間的蒙古族手工刺繡歷經百年滄桑,曾一度被世人遺忘。如今,分散各地的草原繡娘走到一起,重拾技藝,從十幾歲的少女到耄耋之年的阿媽,個個成為守護者,人人堪當傳承人。”在守護傳承中,吳英鼓勵每一位繡娘大膽創(chuàng)新,誰有好的想法她都會認真傾聽,并具體實踐研究探尋。

  “蘇芽是年輕人中很有想法的一個孩子,結婚時的新娘裝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親手繡的,既有傳統(tǒng)蒙古族風韻,還體現(xiàn)了時尚潮流。”從蘇芽身上吳英感覺到,下一代傳承人能帶領蒙古族刺繡走得更遠。

  深耕蒙古族刺繡四十余年,蒙繡已成為吳英心中最難舍的情節(jié)。

  從七八歲開始,吳英就主動跟著母親和姥姥學習繡各種針線包、衣領袖口等家用衣物,到了十五六歲,已經熟練掌握了刺繡技藝,開始繡更繁雜的花鞋、馬海靴等繡品。

  “蒙古族的女孩子,從小都是媽媽、姥姥領著學刺繡,我也一樣。”

  成家立業(yè)后,在文化館工作的吳英更是通過數(shù)年的采風,學習了大量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針法、技藝,走上了自己的非遺傳承之路。

  在格爾木的草原深處,有很多巧手繡娘。吳英每年都會走進牧區(qū)開展蒙繡技藝培訓,并回收、加工學員的半成品配飾,從而增加學員的經濟收入。吳英的刺繡作品多次獲獎,她本人也先后被評為海西州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蒙繡是蒙古族文化最美的靈魂,我們要把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吳英說。

  盡管年齡大了,但吳英還在跟老一輩人學習各種精深的技法,每天奔波于各種推介活動,為蒙古族刺繡尋找更大的平臺、更廣的市場。在吳英的心里,蒙古族刺繡還可以走得更好更遠。

  “現(xiàn)在,非遺保護力度越來越大,傳統(tǒng)手工藝也逐漸融入市場、融入生活,希望通過政府引導支持能為青海眾多的文化遺產帶來更好的發(fā)展,建設更多平臺、推出更多文創(chuàng)設計,讓獨具青海特色的手工藝品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作者 馬振東
編輯:王易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