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青海新聞
【錦繡中國年·送迎灶君 除夕守歲】
解讀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碼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辛元戎
發(fā)布時間:2024-02-10 07:26:37
編輯:何繼紅

  編者按

  中原文化隨著移民,在河湟谷地落地生根,千百年來,受高原自然環(huán)境影響,融合少數(shù)民族文化,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河湟文化。節(jié)俗文化是河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春節(jié)是節(jié)俗文化的重中之重。春節(jié)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也是祭祖緬懷先人、傳承家規(guī)家訓的日子,寄托著人們濃濃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情。

  青海漢族過年,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起,到大年三十,為準備階段,主要活動是打掃衛(wèi)生、制作新衣、烹制年食、購買年貨等。第二階段是春節(jié)的正日子,即正月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動是拜年。第三階段是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七,是民間文藝活動的階段。

  從今天起,我們邀請幾位研究河湟文化的學者講述傳統(tǒng)河湟年俗文化,為讀者解讀其中所蘊藏的文化密碼。

春到農家。劉鵬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河湟地區(qū)的春節(jié)活動實際上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青海地方文化學者董皓說,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送灶爺,打掃衛(wèi)生,書寫春聯(lián),購置年貨……春節(jié)這首宏大的交響樂奏響了忙碌而歡快的序曲。

  “臘月二十三,打發(fā)灶君、娘娘上了天。”董皓說,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莊戶人家必須打發(fā)灶爺灶君和灶君娘娘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德行、作為和今年的年景收成,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這天一大早,男人們就為灶君、灶君娘娘的出行作準備。用麥稈兒扎“灶雞兒”做向導、扎“灶馬”充坐騎,還用麥草扎兩個小捆,在用紙糊成的褡褳里裝上一小撮料瓣兒馱到灶馬背上,為其備草料。女人們則烙了象棋坨子大小的圓餅,作為灶君爺和灶君娘娘的干糧。獻上一碟灶餅(16個)、一碟“灶糖(麥芽糖)”,求灶君爺和灶君娘娘“上天言好事”,求他們在向玉皇大帝匯報時,多替自己說好話,如說自己如何敬畏天神,如何辛勤勞作……貢獻灶糖,則是希望灶君爺、灶君娘娘吃了灶糖后嘴甜如蜜說好話。儀式結束后,全家大小歡歡喜喜分食灶餅和灶糖。這一套儀式既繁雜、虔誠,又趣味盎然。

  大年三十,迎來了春節(jié)活動的第一個高潮。

  董皓說:“過去有俗語說,‘灶糖兒出來干戈動,門神一貼定太平。’說的就是臘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爺’,從臘月二十四起,就開始大掃除,把屋梁上、墻壁上的塵土打掃干凈,同時把家中借出去的錢、物都要收回來,講究個‘一年一滿,家全人全’。 過去臘月二十三以后,債主們上門討債,背了賬卻無錢還債的人也變著法兒躲債。但臘月三十日下午對聯(lián)、門神一貼,躲債的人回家過年,討債的人也不再上門討債了,于是就‘天下太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臘月里討債、躲債的現(xiàn)象基本消失了,但過年前把借出去的東西要回來、把借來的東西還回去的習俗還是延續(xù)了下來。

  大年三十這天特別忙,人們上午拿著祭品,上墳燒紙,請祖先回家過年;貋砗蟠驋咴鹤,貼對聯(lián),貼門神,在院子中間壘“松棚”(用松木條搭成“井”字形柴壘,中間撒上粒狀青鹽和柏枝),過節(jié)的氛圍愈加濃厚。這一天,還要給灶君爺和灶君娘娘獻上六個富麗堂皇的“灶卷”,迎接灶王爺兩口子“回宮降吉祥”。

  以前,很多河湟漢族人除夕的晚飯是面片,一般要多做一些,給祖宗獻上第一碗,然后全家大小飽餐一頓,還會剩下一些。董皓解釋道:“一個個面片象征著錢,剩下一些是講究個‘年年有余’。”

  到了晚上,全家男女老小穿戴一新,聚集一堂,玩牌飲酒,通宵不睡,稱之為“守歲”。夜深時,自然要吃“年夜飯”,比平時的宵夜豐盛得多。但以前河湟農家因條件所限,辦不起“七碟八碗”來,便煮一鍋肉(多半是豬肉),撈到盤子里,插上刀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咬鬼肉”。老人們由兒孫輪著敬酒,全家上下其樂融融,親熱和諧,盡享天倫之樂,平時因為小摩擦、小碰撞造成的小怨氣在這時也煙消云散,無影無蹤了。

  董皓在講述以往的年俗時,充滿了對幼時生活的美好回憶,他說,“守歲”過子夜,要重新梳洗,大人給孩子們換上新衣服,打開宅門,燃起松棚,放起鞭炮,點燈上香燭,迎請祖宗先靈回家過年。然后按長幼順序,依次叩頭拜年。老人給兒孫們一一散年錢兒(即壓歲錢),散完年錢就開始吃扁食(即餃子)。餃子里預先捏進硬幣或紅棗,誰要是吃到了便預示著一年當中大吉大利、萬事如意,猶如中彩一般,過年的喜慶氣氛在這時達到了高潮。特別是孩子們,要是吃出硬幣來,老人們還會額外再送上一個紅包,祝賀他們學業(yè)有成。吃完餃子,便到了大年初一早晨。人們在歡樂喜慶中迎來了嶄新的一年。

推薦閱讀
陳剛赴民和縣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和基層干部
省政府第二次廉政工作會議召開
青海:今年新改建普通省道和農村公路4000公里
青海省50多項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大拜年
“凈網(wǎng)青!2024年春節(jié)網(wǎng)絡環(huán)境整治”行動啟動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西寧市綜合醫(yī)改工作全省第一
西寧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年味濃
24H熱點
【錦繡中國年·送迎灶君 除夕守歲】解讀河湟年俗的...
【錦繡中國年】火樹銀花年味濃 鄉(xiāng)村旅游活力足
【新春走基層】龍騰盛世辭舊歲 福喜盈門向未來 —...
青海海西:長江源村村民喜迎新年
青海省2023年社零增速排名創(chuàng)歷史新高
青海區(qū)縣高速通達覆蓋率達76%
青海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鞏固
青海省各地區(qū)各部門迅速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
【新春走基層】頂風換軌戰(zhàn)春運
新春走基層
熱點圖片
歸家團圓迎新歲 親情滿滿傳家風
歸家團圓迎新歲 親情...
春節(jié)前夕看年貨
春節(jié)前夕看年貨
皮影,在傳承與發(fā)展中逐夢光影
皮影,在傳承與發(fā)展...
西寧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年味濃
西寧大街小巷張燈結...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開年向好,厚積高質量發(fā)展之勢——2024年青海省經濟開年觀察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新春走基層】俄日措的饃饃
【新春走基層】俄日...
墨拓古韻紙留香 龍年納福年味濃
墨拓古韻紙留香 龍年...
【新春走基層】千戶營高臺魅力何在
【新春走基層】千戶...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錦繡中國年·送迎灶君 除夕守歲】
解讀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碼

青海日報
2024-02-10 07:2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錦繡中國年·送迎灶君 除夕守歲】
解讀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碼

青海日報
2024-02-10 07:2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錦繡中國年·送迎灶君 除夕守歲】
解讀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碼

  • 2024-02-10 07:26:37
  • 來源:青海日報

  編者按

  中原文化隨著移民,在河湟谷地落地生根,千百年來,受高原自然環(huán)境影響,融合少數(shù)民族文化,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河湟文化。節(jié)俗文化是河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春節(jié)是節(jié)俗文化的重中之重。春節(jié)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也是祭祖緬懷先人、傳承家規(guī)家訓的日子,寄托著人們濃濃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情。

  青海漢族過年,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起,到大年三十,為準備階段,主要活動是打掃衛(wèi)生、制作新衣、烹制年食、購買年貨等。第二階段是春節(jié)的正日子,即正月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動是拜年。第三階段是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七,是民間文藝活動的階段。

  從今天起,我們邀請幾位研究河湟文化的學者講述傳統(tǒng)河湟年俗文化,為讀者解讀其中所蘊藏的文化密碼。

春到農家。劉鵬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河湟地區(qū)的春節(jié)活動實際上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青海地方文化學者董皓說,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送灶爺,打掃衛(wèi)生,書寫春聯(lián),購置年貨……春節(jié)這首宏大的交響樂奏響了忙碌而歡快的序曲。

  “臘月二十三,打發(fā)灶君、娘娘上了天。”董皓說,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莊戶人家必須打發(fā)灶爺灶君和灶君娘娘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德行、作為和今年的年景收成,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這天一大早,男人們就為灶君、灶君娘娘的出行作準備。用麥稈兒扎“灶雞兒”做向導、扎“灶馬”充坐騎,還用麥草扎兩個小捆,在用紙糊成的褡褳里裝上一小撮料瓣兒馱到灶馬背上,為其備草料。女人們則烙了象棋坨子大小的圓餅,作為灶君爺和灶君娘娘的干糧。獻上一碟灶餅(16個)、一碟“灶糖(麥芽糖)”,求灶君爺和灶君娘娘“上天言好事”,求他們在向玉皇大帝匯報時,多替自己說好話,如說自己如何敬畏天神,如何辛勤勞作……貢獻灶糖,則是希望灶君爺、灶君娘娘吃了灶糖后嘴甜如蜜說好話。儀式結束后,全家大小歡歡喜喜分食灶餅和灶糖。這一套儀式既繁雜、虔誠,又趣味盎然。

  大年三十,迎來了春節(jié)活動的第一個高潮。

  董皓說:“過去有俗語說,‘灶糖兒出來干戈動,門神一貼定太平。’說的就是臘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爺’,從臘月二十四起,就開始大掃除,把屋梁上、墻壁上的塵土打掃干凈,同時把家中借出去的錢、物都要收回來,講究個‘一年一滿,家全人全’。 過去臘月二十三以后,債主們上門討債,背了賬卻無錢還債的人也變著法兒躲債。但臘月三十日下午對聯(lián)、門神一貼,躲債的人回家過年,討債的人也不再上門討債了,于是就‘天下太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臘月里討債、躲債的現(xiàn)象基本消失了,但過年前把借出去的東西要回來、把借來的東西還回去的習俗還是延續(xù)了下來。

  大年三十這天特別忙,人們上午拿著祭品,上墳燒紙,請祖先回家過年。回來后打掃院子,貼對聯(lián),貼門神,在院子中間壘“松棚”(用松木條搭成“井”字形柴壘,中間撒上粒狀青鹽和柏枝),過節(jié)的氛圍愈加濃厚。這一天,還要給灶君爺和灶君娘娘獻上六個富麗堂皇的“灶卷”,迎接灶王爺兩口子“回宮降吉祥”。

  以前,很多河湟漢族人除夕的晚飯是面片,一般要多做一些,給祖宗獻上第一碗,然后全家大小飽餐一頓,還會剩下一些。董皓解釋道:“一個個面片象征著錢,剩下一些是講究個‘年年有余’。”

  到了晚上,全家男女老小穿戴一新,聚集一堂,玩牌飲酒,通宵不睡,稱之為“守歲”。夜深時,自然要吃“年夜飯”,比平時的宵夜豐盛得多。但以前河湟農家因條件所限,辦不起“七碟八碗”來,便煮一鍋肉(多半是豬肉),撈到盤子里,插上刀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咬鬼肉”。老人們由兒孫輪著敬酒,全家上下其樂融融,親熱和諧,盡享天倫之樂,平時因為小摩擦、小碰撞造成的小怨氣在這時也煙消云散,無影無蹤了。

  董皓在講述以往的年俗時,充滿了對幼時生活的美好回憶,他說,“守歲”過子夜,要重新梳洗,大人給孩子們換上新衣服,打開宅門,燃起松棚,放起鞭炮,點燈上香燭,迎請祖宗先靈回家過年。然后按長幼順序,依次叩頭拜年。老人給兒孫們一一散年錢兒(即壓歲錢),散完年錢就開始吃扁食(即餃子)。餃子里預先捏進硬幣或紅棗,誰要是吃到了便預示著一年當中大吉大利、萬事如意,猶如中彩一般,過年的喜慶氣氛在這時達到了高潮。特別是孩子們,要是吃出硬幣來,老人們還會額外再送上一個紅包,祝賀他們學業(yè)有成。吃完餃子,便到了大年初一早晨。人們在歡樂喜慶中迎來了嶄新的一年。

作者 辛元戎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