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縣矛調中心調解員正在進行矛盾調解。 陳俊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社會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追求,也是鄉(xiāng)村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有之義。而海東市創(chuàng)新探索“楓橋式工作法”背景下的跨域矛調,為18萬省外拉面大軍樹立起一道靚麗的法治“楓”景線,彰顯出“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溫情守護。
“我實在是交不上租賃費了,家里老婆病重,現在孩子也得了癌癥……”
2021年7月,海東籍拉面人馬文海在深圳口岸租賃商鋪經營拉面館,2022年3月受疫情和口岸關閉雙重影響,馬文海無力支付拖欠的4.4萬元房租費而發(fā)生了糾紛。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駐深圳市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馬英、馬青接到調解任務后,了解到馬文海兒子治療費可能高達六七十萬元,他倆迅速與深圳市福田區(qū)民族團結發(fā)展促進會聯系,并在福田區(qū)委統戰(zhàn)部、福田區(qū)街道辦、深圳口岸中心免稅集團和民和縣拉面協會共同努力下,馬文海的兒子治療費用得到落實。
此后,兩名調解員迅速找到深圳口岸董事長劉輝,劉輝在聽取調解員對該糾紛的處理意見后,立即召開董事會現場辦公,決議免3個月租金的同時,將月租金2.2萬元調整為1.7萬元,租金減半3個月。
“這是由當事人馬文海特殊情況引發(fā)的一起普通房屋租賃合同糾紛,跨域矛調調解員從情、理、法三個角度出發(fā),及時找到情感溝通突破口,從道德、情感和法律等方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進行處置,多部門協同救助當事人,糾紛最終得以圓滿解決。”海東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主任馬蕓蕓介紹。
這僅僅是海東市跨域矛調的一個縮影,也是外出拉面人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難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典型代表。
拉面,是青海省的一張靚麗“金名片”,更是海東市“弄潮”時代的支柱產業(yè)。目前,18萬海東籍拉面人在全國290多個大中城市開辦近3萬家拉面店,年營業(yè)收入占海東市勞務收入的50%以上。由于常年在外、遠離家人,“拉面人”經濟糾紛、婚姻家庭矛盾、人員薪資、房屋租賃等問題高發(fā)。
為有效解除“拉面人”后顧之憂,護航拉面經濟,海東市司法局、品牌產業(yè)促進局、人民法院等部門創(chuàng)新探索出“楓橋式工作法”背景下的跨域矛調路徑。
2022年3月,協同深圳市警方調處民和籍拉面人冶某某與馬某某人身損害糾紛,第一時間將矛盾化解;
2022年7月,協調化解在江蘇的民和籍拉面經營戶與員工薪資糾紛;
2022年10月,化解拉面人馬索某與馬克力某婚姻家庭糾紛,涉案金額30000元;
2023年5月,成功調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積石鎮(zhèn)馬某某拉面商標被侵權糾紛;
2023年10月,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法庭與資深人民調解員,通過以案釋法、釋法明理等方式,成功調處馬某某與被告韓某某在天津市和平區(qū)飯館轉讓糾紛,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并當庭履行;
……
這不是時間、數據、案例的簡單羅列,而是海東市書寫的司法為民的具體舉措,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創(chuàng)新探索出的“海東經驗”,是助推法治海東進程的生動實踐。
據介紹,復雜的矛盾糾紛,海東市“拉面巡回法庭”辦案團隊赴“拉面人”所在地,提供“上門調解”“上門立案”服務,主動為當事人提供訴訟便利,打通司法為民“最后一公里”。
針對部分訴求清晰、案情簡單的糾紛,海東市則以“數字法庭”“指尖立案”“云端審判”為依托,推出線上智慧調解,高效快速化解,降低訴訟成本,減少當事人訴累,讓“拉面人”不再疲于訴訟奔波;以“互聯網+”為載體,將憲法口袋書、民法典三字經、公共法律指南等“法治大禮包”,送到拉面人手中,提升拉面人“守法、依法、靠法”意識,源頭規(guī)避并防止“民轉刑、刑轉命”等案件。
“緊扣實際建強跨域矛調‘主戰(zhàn)場’、主動作為打造跨域聯調‘主引擎’、創(chuàng)新手段開辟跨域調處‘主陣地’,有效保障了外出拉面人合法權益。”海東市司法局副局長全長洪介紹,海東市依托青海智慧調解信息管理平臺,以市縣鄉(xiāng)三級“一站式”矛調中心為基點,在江蘇、武漢、廣州、深圳等地設立119個拉面經濟服務駐外辦事處、2個駐外調解委員會、3個拉面經濟云端訴訟服務點,聚焦跨域矛調受理、調解、回訪等環(huán)節(jié),選派125名熟悉業(yè)務、責任心強的調解員派駐各辦事處,讓拉面人遇到糾紛“訴求有門”。
截至目前,海東跨域矛盾機構已成功化解矛盾糾紛近萬件。而近日由中央政法委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104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中,海東市司法局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