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有一種精神,穿越時空,在歲月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在金銀灘所培育的“兩彈一星”精神,是中華民族最為獨特的精神標識,激勵億萬中華兒女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跨越了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成為中華民族砥礪奮進、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動力。
在現(xiàn)代化新青海建設的征程上,唯有把“兩彈一星”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才能更好地前行。
在紅色熱土致敬激情歲月
每年夏秋季節(jié),金銀灘這片神奇浪漫的土地,溪水歡暢,綠意遍染,牛羊成群,如詩如畫。坐落于金銀灘草原之上的西海鎮(zhèn),得益于厚重的歷史和優(yōu)越的區(qū)位條件,深得各地游客的青睞。
“歡迎大家來到青海原子城紀念館……”8月9日,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內(nèi)人來人往,講解員李成娟帶領大家追尋著那段原子城光榮的歷史足印。
2011年9月,從四川大學旅游管理專業(yè)畢業(yè)后,李成娟順利通過了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的招考。雖然從小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長大,但在做這份工作前,她并不了解“兩彈一星”的故事。
機械背稿、講解生硬、鎮(zhèn)不住場子……說起最初的狀態(tài),李成娟捂嘴笑了笑。但時間是最好的證明,經(jīng)過日復一日的講解,李成娟成長了。
“我們專訪了很多老‘221’人,在他們的故事里,我收獲了太多感動,這讓我明白我所做的不僅是一份工作那么簡單,而是要通過講解讓更多人了解‘兩彈一星’精神。”李成娟積極地與觀眾交流,根據(jù)對方的眼神、表情調(diào)整自己講解的節(jié)奏,一有空閑就閱讀書籍“補課”。
如今,在原子城紀念館,和李成娟一樣,每一位講解員盡心竭力,通過紀念館豐富的展品、翔實的史料,輔以專業(yè)的講解,努力展現(xiàn)我國研制“兩彈一星”的光輝歷史。
作為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以及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的教育載體,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從2009年5月26日開放,2021年全面改陳布展。
然而,因221基地曾是中國地圖最神秘的存在,各方面都有嚴格的保密制度,紀念館在征集反映基地歷史、收集實物及圖片等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難。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紀念館全新亮相后,呈現(xiàn)出主題更集中、形式更新穎、互動更深入等亮點。截至目前,慕名到館參觀學習的人數(shù)超過400萬人次。
“我們將繼續(xù)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陣地作用,用活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拓展教育功能,打造宣講品牌,持續(xù)在對外宣傳推介原子城,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上下功夫。”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館長馬清芳充滿信心。
距離紀念館大約2公里的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內(nèi),一場精彩的宣講,讓在場人員與“兩彈一星”奉獻者展開了一次時空對話,點燃了理想信念的火花。
“我們對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信念仿佛插上了東風導彈的翅膀,我們內(nèi)心立德樹人的執(zhí)著信念仿佛匯聚了‘兩彈一星’的強大能量。”西南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唐曉勇深受鼓舞。“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的有機組成,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征程上,對于高校在培養(yǎng)黨的事業(yè)的接班人、國家的棟梁之材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作為全省唯一一家被中央組織部納入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黨性教育干部學院目錄的黨性教育培訓機構,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已形成集專題類、現(xiàn)場類、體驗類、情景類相結合,融“看、聽、讀、思、悟、行”為一體的特色課程體系。
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教務部部長鄂德海介紹,學院加強教學研究,開發(fā)教學課程,與省市委黨校和相關高校專家聯(lián)合開發(fā)“兩彈一星”精神現(xiàn)場教學課程10余門,自編教材《“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傳略》《傳承“兩彈一星”精神》《講述中國原子城的那些事那些人》《解碼四分廠》等4套,組建以學院青年教師為成員的宣講團,進一步提升宣講的說服力、感染力和持久力。
從精神印記汲取奮進力量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即使我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青海高原,但是能參與‘兩彈一星’事業(yè)是我們一生最大的光榮。”
“國家好,我們才會好。”
……
愛國是信念、奉獻是夙愿。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在服役近40年的奮斗歷程中,共有數(shù)萬人參加了“草原大會戰(zhàn)”。全國先后有2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26個部、院和解放軍有關單位,包括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參與其中。
作為研制主體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展現(xiàn)出的團結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
8月21日,青海省地質(zhì)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潘彤獲得了2023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
回顧36年來的地質(zhì)工作,看露頭、查構造、測產(chǎn)狀、取標本……潘彤扎根青藏高原、穿行戈壁荒灘,一步一步丈量,一錘一錘敲打。在他的辦公室里,那一張張礦產(chǎn)資源分布圖幾乎占據(jù)了整個墻面,串聯(lián)起這位地質(zhì)人職業(yè)生涯的點滴。
2018年,潘彤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創(chuàng)新為主,充分發(fā)揮“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技工作者的“創(chuàng)新精神”及高層次人才技術優(yōu)勢,依托“柴達木盆地及周緣戰(zhàn)略性礦產(chǎn)成礦作用與找礦突破”等項目,圍繞成礦構造環(huán)境,聚焦戰(zhàn)略性礦產(chǎn)、深部找礦,積極尋求實現(xiàn)綜合利用、成礦理論和找礦新突破。
“對于我們地質(zhì)工作者而言,‘兩彈一星’精神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動力源泉,是我們在新時代做好地質(zhì)工作的行動指南。”潘彤說,工作室目前共有50余人,將繼續(xù)以“80、90、00”后青年為重點培養(yǎng)對象,進一步優(yōu)化人才結構,使創(chuàng)新工作室真正成為以“傳幫帶”培育造就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孵化器”、高層次人才的“練兵場”,成為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的“催化劑”。
“兩彈一星”偉業(yè),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
為大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除了潘彤工作室,青海還將瓦里關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tài)與高原農(nóng)牧業(yè)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援青干部管理組遴選成為了“兩彈一星”精神傳承基地。
2022年7月,臨沂市援青干部管理組組長、海晏縣委副書記、副縣長任崇福作為山東省第五批援青干部的一員,抵達海北州海晏縣。
隨著對“兩彈一星”精神學習的不斷深入,任崇福越發(fā)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的偉大和當?shù)啬撩竦臒o私,立志要在援青期間及今后的工作中傳承和踐行“兩彈一星”精神。
立足海晏縣所需,任崇福積極聯(lián)系對接臨沂舞臺劇專家,經(jīng)過精心編排,2023年11月,以二二一廠真實歷史改編、由海晏縣當?shù)馗刹柯毠⒀莸脑瓌?chuàng)話劇《金銀灘》在西寧完成首演,隨后赴臨沂市等地巡演13場次。同時,邀請臨沂黨政干部培訓班、學生暑期研學團、企業(yè)等,到海晏縣參觀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去年以來,已有近40個班次、2000余人次參與。
任崇福說:“‘兩彈一星’精神與沂蒙精神都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交流互鑒意義。我們將充分利用對口支援紐帶,加強與當?shù)馗刹咳罕姷膱F結協(xié)作,通過制度建設、文化培育、紅色研學等方式,將這一精神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推動援青工作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以多元形式傳承紅色基因
“這里居住的,是為共和國揮灑過青春、智慧和汗水的老一代核事業(yè)開拓者……”秋日午后的太陽暖洋洋的,在西寧市城東區(qū)德令哈路二二一小區(qū),時常可以看到居民或坐在一起閑聊,或抬頭靜靜望著天空。這些人里,有一些就是老“221人”。他們的生活已歸于平靜,但他們內(nèi)心依然炙熱。
8月13日,中核集團核工業(yè)二二一離退休人員管理局西寧管理處黨總支與青海省演藝集團黨委攜手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黨建聯(lián)建活動。深情的音樂,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劇情以及似曾相識的場景讓在座的老人思緒萬千。
“我1927年出生,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兩次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后來又到了青海二二一廠,在廠內(nèi)我擔任采購員的工作。我很認真也很熱愛,因為我們干的是讓中華民族挺起脊梁的事業(yè)。”看完歌劇《青春鑄劍221》的視頻后,今年97歲高齡的周存明回想起自己走過的路。
這段話讓青海省演藝集團副總經(jīng)理馮堃為之動容。他說:“老人們年事已高,我們將歌劇以視頻的形式帶到現(xiàn)場,向鑄就‘兩彈一星’精神的英雄們致敬,是一次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我們文藝工作者精神上的一次塑造。”
歌劇《青春鑄劍221》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chuàng)作資助項目,是2022年度青海省重點劇目,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策劃出品,青海省演藝集團創(chuàng)排演出。
主創(chuàng)團隊多次前往原子城等地采風并加班加點創(chuàng)排,劇目以小人物視角入手直抵人心,創(chuàng)新采用即時拍攝,已通過線上線下展演38場……2個多小時的歌劇表演,對視覺和聽覺帶來了極強的沖擊力。
“首次嘗試歌劇,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但這輩子有機會參與這部劇的表演,再大的困難都要過。因為這是對我們精神上的洗禮。”李文良是青海省演藝集團的一名聲樂演員,經(jīng)過層層選拔成為角色“沈思源”的表演者。因為這部劇,讓這位年輕演員對“藝無止境”的理解更加深刻。
“因為熱愛,所以拼搏。能夠以文藝工作者的視角去演繹那段光榮歲月,成為傳承‘兩彈一星’精神的一份子,是我們的榮幸。”李文良所言是全體演職人員最直接的心聲。
一個時代擁有著屬于這個時代的符號,而“兩彈一星”精神是激勵著新一代中國核工業(yè)人不斷向前的動力。
中核集團核工業(yè)二二一離退休人員管理局西寧管理處副處長周義凡從事核工業(yè)領域工作近40年。從一線退下來后,周義凡在西寧和同事全力做好老“221人”的服務保障工作。
“做好老人們的服務保障,盡最大努力去了解那段歲月的故事,是我們的職責。”周義凡說。與此同時,他和同事在今年積極推進“兩彈一星”精神進校園、進社區(qū)活動,讓“兩彈一星”精神植根于學生、群眾心中。
一場宣講、一次參觀、又或是一部歌劇,傳承“兩彈一星”精神的實踐在青海大地越來越具體,越來越豐富,“兩彈一星”研制過程中的動人故事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今年暑期,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師生赴原子城開展傳揚科學家精神實踐探訪活動。每一處舊址、每一段故事令大學生霍嘉偉心潮澎湃。
他在原子城紀念館留言簿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們是在‘兩彈一星’精神等一系列精神的鼓舞下長大的一代人,我們需要看到當今社會的一些變化。我們要把青春與祖國的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融合在一起,實現(xiàn)我們的人生價值,肩負起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責任。”
手記:是傳承也是驕傲
從那些有血有肉的金銀灘故事到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實踐,回想采訪的這些日子里,總有些只言片語出現(xiàn)在腦海中。從那些話語中,我們能感受到,傳承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
“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王老發(fā)來的一句問候。”馬晶是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的講師,授課之余,她經(jīng)常要做的就是對老“221人”展開專訪,了解過去的那些人那些事。
馬晶所說的問候來自一位叫王文華的老人,曾在221基地工作,性格開朗。緣起一次專訪,二人便經(jīng)常在微信上交流。老人每天一句雷打不動的“早上好”讓馬晶的每一天早晨都是在溫暖中開啟的,也激勵著馬晶講好每一段故事。
“每一次的宣講是心靈說向心靈的語言。”這句話出自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館長馬清芳。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陣地作用,紀念館成立了一支由講解員組成的宣講團。結合由原221基地廠房舊址、紀念館館藏實物、照片和視頻制作的“電子紀念館”,場景、情景相互襯托融合,從不同角度呈現(xiàn)感人故事,反映真實歷史,突出宣講主題。
這樣的形式也深深地感染著大學生馬如燕。見到這位志愿者講解員時,她正展開暑期的最后一場講解,一舉一動落落大方。
“我掌握了很多紅色歷史知識,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這背后的精神力量。我相信,通過每一個人的努力,‘兩彈一星’精神必將代代相傳,永不磨滅。”馬如燕說。
茫茫戈壁,見證拼搏的身影。烈烈風沙,吹不散執(zhí)著的夢想。
“青海人的奉獻精神永遠值得歌頌。在青海,我們就有用不完的力量。”青海省演藝集團聲樂演員嘉薩登增在歌劇《青春鑄劍221》中,飾演“老村長”。有著放牧經(jīng)歷的他深知,要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搬遷是多么有難度的事情。所以,每一次與角色的共鳴都讓他倍感自豪。
……
還有很多人、很多故事。
我們要怎樣去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這并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我們在采訪過程中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精彩動人的答案,這豐富了我們的采訪經(jīng)歷,也讓我們從鮮活的故事中汲取著奮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