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2月9日,在農(nóng)歷癸卯兔年的最后一天,記者兵分多路,深入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受災地區(qū),走進群眾家中,以手中的鏡頭和筆記錄群眾迎接新年的幸福時刻,實地感受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心關(guān)懷下,干部群眾守望相助、情深意長的美好情感,聆聽群眾生活發(fā)生的新變化,共話群眾的新年新氣象新年新期待。
貼對聯(lián)、包餃子、話家常……青海日報記者與群眾共度除夕,迎春納福,傳遞溫暖。在民和縣官亭鎮(zhèn)喇家村安置點,記者與群眾一起感受年夜飯撫慰人心的力量,親身感受群眾重建家園的信心與希望;在循化縣道幃藏族鄉(xiāng)鐵尕楞村過渡安置點,黨旗飄揚,燈籠搖曳,記者記錄下群眾之間團結(jié)互助,相約守歲,喜迎甲辰龍年的溫暖場景;在互助縣威遠鎮(zhèn)紅崖村,記者與群眾一同辭別舊歲,感受河湟谷地萬物復蘇的勃勃生機,暢聊即將搬進安置點新房的期待;在大通縣青山鄉(xiāng)利順村,群眾放下一年的忙碌,團聚在幸福門前,與記者分享一年的奮斗與收獲;在門源縣青石嘴鎮(zhèn)下大灘村,春風踏入新居,村民向記者暢談新生命到來的喜悅和對新一年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在瑪多縣瑪查理鎮(zhèn),記者與群眾互道新春祝福,歡唱舞動,感受產(chǎn)業(yè)振興的脈動,同心鼓舞起又一個春天。
今夜共團圓,明朝逐新春。相信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受災群眾的新家園會更美、好日子會更甜。(作者:張慧慧)
一頓團圓飯 一個希望年
“把餡料填進去,將包子皮兩邊捏到一起,捏成上面有四個敞開的小口,再捏小花邊,包起來很容易!”
2月9日13時,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zhèn)喇家村安置點,記者跟47號板房的女主人朱玉秀學習包糖包,看著記者笨拙的樣子,朱玉秀忍不住上手再示范一遍。
這個春節(jié),因積石山6.2級地震,受災的群眾將在安置板房度過。除夕這天,記者來到喇家村安置點,走進受災群眾“家”中,和他們一起準備年夜飯,聽一聽發(fā)生在板房里的溫暖故事。
“早上吃包子,晚上吃餃子,是我們這兒的過年習俗。蒸熟的糖包看起來‘笑口常開’,吃起來甜甜蜜蜜。”朱玉秀一邊介紹,一邊遞給記者一個糖包,讓嘗一嘗味道。
除夕夜,闔家團圓,色香味俱全的一頓年夜飯成為迎接新年的“壓軸大戲”,朱玉秀從早起就一直在忙活。聽到記者要幫忙,她也“毫不客氣”,以年夜飯“總指揮”的身份分配了任務。
“老伴你煮肉,把孫子看好,兒子去洗蔬菜洗水果,晚上要吃餃子,家里人多,我和侄女金花一起包餃子。”
記者加入包餃子的隊伍中,朱玉秀一邊包餃子,一邊講述住在板房里的故事。
“我們家和村主任家最后一批搬進板房,安置點用水、用電、用網(wǎng)、取暖都很方便,都是免費的,前幾天還發(fā)放了米、面、油,沒有啥困難,黨和政府都非常關(guān)心我們。”
除了吃住不愁,朱玉秀也將自己商店里的貨品搬到了安置點板房里。板房近三分之二的面積,擺放著零食、飲料、煙酒及其他日用百貨。
“在官亭鎮(zhèn)街道開小賣部的房子在地震中受損,干脆就把鋪子里的百貨搬到這里,不浪費,也方便大家購買。”包餃子間隙,不時有人敲門來買東西。
有說有笑,一個和面、一個搟皮、一個包餡,隨著包餃子的三個人分工協(xié)作越來越默契,不一會兒,餃子就擺滿了面前的盤子。而火爐上的大鍋里,咕嘟咕嘟地開始飄出肉香,饞得人直流口水。
18時,朱玉秀的老伴帶著兒子將對聯(lián)貼到板房門口,朱玉秀也將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了桌,喊大家“開飯嘍”!開飯前,一家人鄭重地換上土族盛裝,你一言我一語,你敬一杯酒我讓一筷子肉,圍坐一起吃飯暢聊。
當說起新年愿景,朱玉秀告訴記者,她的愿望就是“在重建家園時,我們都能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早日住進新家”。(作者:李慶玲 聞 皓)
特別的除夕 特別的溫暖
“卓瑪,快來,給爐子里加點火,肉還得再煮一會兒……”
2月9日除夕,記者來到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幃藏族鄉(xiāng)鐵尕楞村震后過渡安置點,黨旗迎風招展,排排懸掛的大紅燈籠隨風搖曳,熱心的華旦尖措組織村民在安置點支起了一口大鍋,爐火正旺,肉味彌漫。
“今年是個特別的除夕,村里準備做大鍋飯,大家一起過節(jié),一起包餃子,一起看春晚。”
華旦尖措的妻子拉浪卓瑪是村里的婦聯(lián)主任,華旦尖措在隔壁村做小買賣,地震發(fā)生后,熱心周到的他被村民推選為物資發(fā)放小組的副組長,從地震發(fā)生到現(xiàn)在,華旦尖措忙碌的身影無處不在。
“記者同志,快請屋里坐。”剛忙消停的華旦尖措邀請我們走進他的板房新家。
屋外寒風陣陣,屋內(nèi)暖意撲面。爐子上正煮著牛肉,四張床拼成的“炕”上放著黃色的炕桌,桌子上擺放著炸馓子、炸油香,飲料、堅果。華旦尖措的父母笑意盈盈,起身迎接到訪的“親戚”。
“奶奶,過年好。”
“好!好!多虧了政府,我們才能住上這么暖和的房子,過個好年。”奶奶的一番話讓在場的人暖了心。
一旁的拉浪卓瑪熱情地讓座、倒茶,她說肉已經(jīng)煮好,準備包包子。
記者欣然加入,一邊學著拉浪卓瑪?shù)氖址ò,一邊寒暄?/p>
“這是牛肉嗎?”
“牛肉,是政府發(fā)的,還有米、面、油、豬肉、雞肉,特別多,特別好。”
11分鐘后,拉浪卓瑪就把蒸好的包子端上了桌。
“先吃點包子,等村里人齊了,稍晚一點,我們一起吃肉、包餃子。”
華旦尖措看了下微信群,他要把前幾天鄉(xiāng)政府送給孩子們的文具禮包發(fā)掉,算是一份“新年禮物”。
“孩子們,快來領新年禮物啦!”
華旦尖措放聲一喊,孩子們從四處跑來排起了隊,領了文具禮包,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笑容,開心地對華旦尖措說“掛真切”(謝謝)。
夕陽西下,外出的村民陸續(xù)回家,各個板房的婦女們紛紛走出屋門,來到安置點值班室,洗菜的細菜,剁肉的剁肉,和面的和面,孩子們也趕來湊熱鬧,有的放鞭炮,有的追逐打鬧,大家說著、笑著,準備過一個祥和、溫暖、特別的除夕夜。(作者:牛玉嬌 張得俊)
一年勝一年 日子有盼頭
“萍萍,記得把膠帶拿上。”
“好嘞,爸。”
“爸,給我也分點活唄。”
……
2月9日10時,記者來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zhèn)紅崖村村民解登良家門口時,他正張羅著貼對聯(lián),兩個女兒在一旁準備著為父親幫忙。
“春臨華堂添瑞氣,福到門庭起祥云。”小女兒解生苗性格活潑,對聯(lián)剛剛貼好,就迫不及待地念出聲來。
走進屋內(nèi),見有客來,妻子賀永花趕緊放下手中的餃子皮,滿臉笑意的迎上前來,大家圍坐在一起,從最初的寒暄到逐漸熟悉一起包餃子,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嘮起家常。
案板上整齊放置的兩排包邊精致的餃子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一番了解后,出自女兒解生萍的巧手。自從在互助縣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學習烹飪后,解生萍總是給家人帶來一些小驚喜。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能熟練地在蘿卜上雕刻出玫瑰花、多瓣花,希望自己能雕刻出一條龍。”對食品雕刻頗感興趣的解生萍說出了自己的小心愿。
“上午比較忙碌,還沒來得及準備,一會有時間給你雕一朵花。”聽到這番話,記者心中暖意融融。
“黨和國家政策好,孩子們有學上,我們家還申報了‘雨露計劃’,希望她倆都能好好生活,茁壯成長。”賀永花看向兩個孩子的目光溫柔。
如今,解登良每年打理著10畝(約0.67公頃)農(nóng)田,賀永花承擔著村里的保潔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質(zhì)量逐漸得到改善。
“山體滑坡自然災害發(fā)生后,黨委政府第一時間征求我們的意愿,還考慮到了今后可能面臨的災害。”眼見著94戶安置房拔地而起,解登良心中無限感慨,“去年12月,村里舉行抽號選房儀式,我們家抽到20號莊廓院,聽說春節(jié)過后就要分鑰匙了,這么看來,我們很快就要搬新家咯。”
隨后,記者和解登良一起來到搬遷安置區(qū)。每戶80平方米,大門、圍墻、水電路、污水管網(wǎng)等基礎設施配備齊整,配套建設的標準化養(yǎng)殖小區(qū)和20棟畜棚以及特色農(nóng)家院的外觀均已初具雛形。
“叔,咱家的生活有盼頭著哩!”記者話音剛落,解登良點點頭。
時值中午,回到屋內(nèi),解登良的母親坐在炕頭,瞇著眼睛對記者笑。賀永花開始煮餃子,解登良則從鍋中撈出冒著熱氣的大塊五花肉,兩個女兒擺放碗筷,一家人各司其職卻又不忘招呼記者。
“相信我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解登良一家對新一年充滿期待。(作者:張慧慧)
新年住新房 幸福滋味濃
2月9日一大早,記者來到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青山鄉(xiāng)利順村村民黨雙寶家中,掀開門簾,一股溫暖的熱氣撲面而來,寒意全無。
“快進來坐,咱們一會兒包餃子,我剛剁好餃子餡,芹菜牛肉的,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能順順利利。”看著大伙兒進屋,黨雙寶的妻子林三梅熱情張羅起來。
環(huán)顧四周,寬敞明亮的客廳內(nèi),各式現(xiàn)代化家電增添了生活品質(zhì)。陽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房子里暖意融融。酥脆的馓子、金黃的油餅、香甜的麻花擺滿茶幾。“先喝杯熱茶暖暖身子。”今年53歲的黨雙寶招呼著大伙兒,期待和更多人分享內(nèi)心的喜悅。
2022年“8·18”山洪災害后,大通縣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根據(jù)實際,全面推進災后農(nóng)房及鄉(xiāng)村風貌建設。今年1月,黨雙寶一家從山腳下搬進了期盼已久的新家。
“新房是按照政府要求的標準建的,一共占地107平方米,四室兩廳的格局設計合理,住著敞亮又暖和。政府還發(fā)放了16.5萬元重建政策資金補助,減輕了我們的家庭負擔。”黨雙寶笑著說。
話音剛落,在廚房忙活年夜飯的林三梅接著說∶“可不是么,住進新家感覺真不一樣。以前是旱廁,冬天取暖還得燒煤,現(xiàn)在用水用電、洗澡都方便了,尤其是上廁所,再也不用大冷天出門受凍。”
為確保自建房建設質(zhì)量,大通縣住建局組織專業(yè)人員對自建房質(zhì)量安全進行指導管理,加強對基礎、主體、頂板澆筑等重要施工節(jié)點的指導檢查。截至目前,大通縣已完成青山鄉(xiāng)賀家莊村、龍臥村、利順村共301戶統(tǒng)規(guī)自建群眾避險搬遷安置項目,讓群眾“搬”到安全地、“遷”進幸福里。
“林阿姨,您看窗花貼這行嗎?”
“再往左點,好咯。”
包餃子、貼春聯(lián)、住新房……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手剪窗花喜氣洋洋,幸福新生活循夢而來。“現(xiàn)在家里養(yǎng)著十幾頭牛,等到開春,土地種上油菜、小麥,閑時再出去打打零工,這日子越來越有盼頭。”黨雙寶笑著說。
此刻,陽光灑滿院子,笑容綻放在老兩口臉上。黨雙寶說,除夕晚上要和在單位值守的兒子打微信視頻電話,讓孩子看看他們的新家,感受新家的年味。(作者:王 晶)
喬遷喜添丁 年年有樂事
除夕這天,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青石嘴鎮(zhèn)下大灘村的胡生林起了個大早,收拾完自家院子,趕往護林區(qū)域開始巡護。“過年期間,燒紙祭祀的多,我們得加緊時間巡邏。”胡生林停好電動車,套上紅色馬甲,沿路巡邏。
“今年過年,家里還宰了只年豬呢!”聽著陣陣鞭炮聲,胡生林人逢喜事精神爽,和記者聊起了家里事:“去年6月,搬進地震重建新房;今年年初家里喜添丁,三代同堂,這個春節(jié)比往年熱鬧得多。”
“2022年門源發(fā)生6.9級地震后,我家老房子房梁脫離墻面,沒法兒住人。政府第一時間送來救災帳篷,一家人在帳篷里過的年。”提起去年春節(jié),胡生林坦言:雖說節(jié)前政府送來了米面油,過年啥都不缺,但心里還是不得勁。
“今年不一樣了,搬進政府出資建好的新房,入冬后一直燒著暖氣,別提有多暖和!”胡生林說,政府出資16.5萬元建好了房,自己只花6萬多元錢裝修,如今新家就和樓房一樣方便。像胡生林一樣,目前門源縣地震災后民房恢復重建1725戶已全部入住新居。
“走!去我家轉(zhuǎn)轉(zhuǎn)!”臨近中午,胡生林邀請記者一起過年,順便看看新房子。走進下大灘村,水泥村道邊,房屋錯落有致,有的村民清掃著房前屋后的垃圾,有的則忙著張貼春聯(lián),幾乎家家戶戶院門前,都停放著小轎車。
“黨的政策好,大家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胡生林笑著說,母親有高齡補貼,一直由他在照顧的弟弟,因二級殘疾評為特困供養(yǎng)戶,兒子這幾年在光伏電站上班,一年也能掙6萬多元。
走進胡生林家,朱紅色的暖房一側(cè),幾盆繡球花開得正好,80平方米的房間,十分亮堂。胡生林的妻子姚連存已經(jīng)利索地捏好兩盤餃子,她拿出提前買好的窗花,熱情地邀請記者一起貼窗花。
“一會喝完茶,帶你去看剛滿12天的小孫子。”天色還早,姚連存拉著記者嘮起家常:“前兩天,鎮(zhèn)政府干部來慰問特困供養(yǎng)戶,送來了3噸煤,夠燒好幾個月。”
夜色漸濃,姚連存燒好了一桌菜。“開飯啦!”餃子端上桌,姚連存坐定,明亮的燈光,灑在寬敞的客廳里,胡家新房處處彌漫著溫馨與和諧……(作者:丁玉梅)
家底厚實了 日子更紅火
2月9日,除夕。這是瑪多“5·22”地震后的第三個春節(jié)。
記者來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瑪查理鎮(zhèn)“幸福家園”小區(qū)。這個占地三萬多平方米的小區(qū),是災后最后一個農(nóng)牧民D級農(nóng)房重建項目,400多套住房在2023年6月全部完成交付,當年9月來自瑪多縣黃河鄉(xiāng)、扎陵湖鄉(xiāng),以及瑪查理鎮(zhèn)部分受災群眾全部入住,從地震陰霾中走出的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下,在這里,從一個幸福開始邁向另一個幸福。
“李哥,過年著,平時喝的飲料再不買啦,你介紹個高級飲料,家里來人臉上有光!”9日早晨,記者同“幸福家園”小區(qū)住戶德青拉毛,來到距此不遠的超市采購晚上招待親朋的酒水和零食。“豪橫”的語言,加上一派“款姐兒”架勢,德青拉毛向記者傳遞著“我家有錢啦”的潛臺詞。
這份“闊綽”是有底氣的。2021年瑪多“5·22”地震時,德青拉毛家房屋嚴重受損,受驚嚇的70多只牦牛跑進了深山。“還以為全部家當就這樣沒了,沒想到三天后在民警的協(xié)助下牦牛全部收攏歸圈。政府不僅管人的吃住,還管了牦牛的飼料,牦牛不僅賣出了好價錢,家里還領到臨時救助款。”德青拉毛的驚喜沒有就此結(jié)束。2022年,瑪多縣集中收購牦牛、藏羊,打造“生產(chǎn)+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德青拉毛所在的鄉(xiāng)分紅近150萬,自家產(chǎn)業(yè)分紅5萬多元,活畜貸分紅近6萬元。
2023年,德青拉毛一家,又通過向合作社出售牦牛奶,收入增加近4萬元,“今年專門培育十多只奶牛,給合作社提供奶源,這樣牦牛、藏羊、奶制品產(chǎn)業(yè)上都能分到紅,又能增加一筆收入。”精打細算的德青拉毛沉浸在當下的幸福中,也憧憬著新一年的美好。
“跳起歡樂的鍋莊,祝我們大家幸福……”20時許,皎潔的月光灑在鋪滿白雪的草原上,德青拉毛一家人和親朋的聯(lián)歡在藏歌《格桑拉》中拉開帷幕,德青拉毛和父親占木拉邀請記者一同參與鍋莊隊伍,80平方米的房子,客廳、餐廳,穿著節(jié)日盛裝,隨著液晶電視和音響里傳出的節(jié)奏,大家邊唱邊跳。
歡樂的間隙,占木拉打趣地說:“政府給的新房子和你們西寧的一樣好,就是晚上蓋被子熱得睡不著!”災后重建的高標準住房里,歡度春節(jié)的不只有占木拉一家,小區(qū)400戶居民家家張燈結(jié)彩,爽朗的歡笑聲時不時從窗戶傳出,幸福的聲音圍繞著小區(qū)的上空。(作者:李興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