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圖說青海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磕闷鹄C花針 繡出新天地
作者:祁宗珠 趙俊杰
發(fā)布時間:2023-12-14 08:53:41
編輯:張小千
民和縣北山鄉(xiāng)青繡工坊內陳列的河湟刺繡。祁宗珠/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把河湟土炕“搬”到北京

  朱紅色的墻面、土黃色的背景墻、一個富有河湟特色的土炕……12月3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的“繡在青海——‘青繡’藝術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果展”上,一個帶有濃郁河湟特色的農家土炕引起了參展商的關注。

  土炕上的背景墻正中間是一幅帶有土族輪子秋的刺繡畫,右側是由610多幅方形刺繡聯(lián)結而成的河湟刺繡墻,土炕上除了一對木質黑漆箱子、一個木質油漆方桌、一盞黑色燭臺、兩床被子之外,則是河湟農村居民家里常見的刺繡作品,有一對四方枕頭、一對大衫單、一件藏毯以及針線筐。

  土炕上最為吸引人的,還是坐在藏毯上的一名女性,她的手靈活地在畫布上上下飛速穿梭,不一會兒就繡出了一片由深綠、淺綠等4種顏色組成的綠葉。翻看她身邊的針線筐,參展人員發(fā)現(xiàn),這里的畫布上,還有一株株從地里長出的牡丹花、紅燦燦的石榴、掛滿金色果實的果樹,栩栩如生。

  她就是青海省“河湟刺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朱二奴。擺在土炕上的這些河湟刺繡都是她的作品。

  “這是什么?”一名參展人員在土炕前面駐足觀察許久后問道。“這里展示的是‘青繡’在河湟民居里使用的真實場景。”朱二奴介紹。

  “你們家里使用的都是這些手工藝品嗎?”“這些都是和我一樣的農村女性憑著自己的靈感和手法,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家庭生活必需品。”隨著交流的深入,朱二奴不斷介紹河湟刺繡的發(fā)展以及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這些圖案都代表什么?”“有節(jié)日歡慶時的輪子秋,有田間地頭的花草樹木,有牛羊等常見家畜,還有象征陽光、溫暖、和諧的太陽等圖案。”短短幾分鐘,朱二奴向參觀者詳細介紹青海刺繡的組成圖案。

朱二奴在“繡在青海——‘青繡’藝術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果展”推介青繡。受訪者供圖

  100多名繡娘帶動村民就業(yè)

  “我穿的服裝上面的口袋花紋裝飾品也是河湟刺繡的一部分。”遇到詢問仔細的參觀者,她也會起身,展示經過河湟刺繡作品裝飾的土族民族服裝。“在我們青海農村,女性會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坐在炕頭上繡出自己想繡的作品,這就是‘青繡’。”朱二奴向參展人員介紹著“青繡”。

  在參加各類展會展示“青繡”之美的同時,朱二奴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向繡娘傳授刺繡工藝。她說,每一名繡娘在幾十年的時間里設計、制作刺繡作品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和很多精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繡法,但是如何在眾多的繡法中,博采眾長,繡出一件技術含量高的工藝美術品,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

  今年,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朱二奴和丈夫鄧西銀決定,面向整體易地搬遷到縣城居住的北山鄉(xiāng)廣大農村女性開辦“青繡”培訓班,傳授青繡制作工藝。11月8日,作為易地搬遷鄉(xiāng)鎮(zhèn)后續(xù)聯(lián)農帶農增收致富產業(yè)——北山青繡工坊揭牌,組織廣大農村女性拿起繡花針,吃上“手藝飯”。

  12月初,走進民和縣北山青繡工坊,入口不遠處的河湟刺繡工作室里一派繁忙景象:設計師在書桌前揮筆如飛,學員在裁剪刺繡畫樣,繡娘在歡聲笑語中穿針引線……

  青繡工坊開業(yè)后,就已經向本地客戶銷售了兩件手工藝品,其中一件是繡娘花20天時間繡制的山水圖案作品,賣出了3000元的價格,另外一件是繡娘繡制的以長城為設計元素的刺繡,也賣出了3000元的價格。鄧西銀介紹,按銷售價格計算,繡娘每日的收入在150元左右。

  據(jù)介紹,民和縣北山青繡工坊開業(yè)以來,已培訓并發(fā)展100多名繡娘。這些有成熟經驗的繡娘,在平日里可以利用閑暇時間趕制刺繡作品,也可以帶著親戚朋友到青繡工坊加工車間和廣大繡娘一起制作作品,這為青繡產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聚焦“青繡+”打造青海名片

  “歡迎大家收看河湟刺繡的直播,我是繡娘朱二奴。”12月10日13時許,朱二奴在北京打開快手等網(wǎng)絡平臺,嘗試以網(wǎng)絡直播的方式,讓廣大網(wǎng)友走進直播間,了解“青繡”。朱二奴介紹,她開設網(wǎng)絡直播間以來,僅快手平臺的賬號粉絲已經超過5000人,通過直播,有不少人前往民和參觀學習河湟刺繡的工藝。

  除了直播,朱二奴還拍攝制作了不少短視頻。她介紹,隨著這幾年網(wǎng)絡短視頻的走紅,她也拍攝了很多河湟刺繡的設計、制作過程,也使用遠程視頻連線,指導廣大農村女性繡制作品。

  鄧西銀介紹,“青繡”是青海民間傳統(tǒng)刺繡的統(tǒng)稱。土族盤繡、湟中堆繡、熱貢藝術(堆繡)、貴南藏族刺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都是“青繡”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5年,他已經從事河湟刺繡的文化推廣與技藝傳承。今年,為了將工坊打造成展示青繡的一個窗口,他在青繡工坊內設置展覽區(qū),專門增加了土族盤繡、湟中堆繡、熱貢藝術(堆繡)、貴南藏族刺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作品,加以推廣。鄧西銀說,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在企業(yè)與社會組織以及繡娘的努力參與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做大做強“青繡+”產業(yè)鏈,讓青繡成為像“青海湖”“青海拉面”“青海三江源”一樣的青海名片,是他和所有繡娘的目標。

  相關鏈接

  來自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青繡”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提出打造提升“青繡”品牌及“青繡八個一工程”的戰(zhàn)略部署,出臺《“青繡”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刺繡類各級非遺項目52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8項,市(州)級18項,縣(區(qū))級21項。各級刺繡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1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人,省級41人,市(州)級102人,縣(區(qū))級155人。全省已認定的省級“青繡”就業(yè)工坊40家,“青繡”培育工坊70家,地方各級“青繡”工坊60家。全省有“青繡”經營單位近500家,固定“青繡”從業(yè)人員約5萬人,季節(jié)性“青繡”從業(yè)人員約15萬人。“青繡”已成為我省特色文化品牌和產業(yè),是我省廣大農牧區(qū)群眾保護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居家就業(yè)、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藝,在奮力推進新青海建設,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及打造國際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推薦閱讀
陳剛吳曉軍拜會國家有關部委和中央媒體
省政府常務會議召開 吳曉軍主持
青海:劇場黨課《永遠的長征》走進軍營
青海創(chuàng)建動物疫病凈化場6家
青海省委網(wǎng)信辦公布網(wǎng)絡亂象整治的典型案例
第三屆“昆侖英才·青海學者”擬入選人員的公示
浙江援青織密都蘭城鄉(xiāng)公交服務網(wǎng)
西寧:“楓橋經驗”在基層派出所開花結果
24H熱點
堅守,只為那片綠色——記烏蘭莫河管護站護林員楊明成
冰壺賽引領西寧市民感受冰雪運動魅力
西寧:內外兼修,成今年道路建設關鍵詞
青海省三個典型案例入選2023中國旅游產業(yè)影響力榜單
【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一場生動的紅色情...
“到江源飲水 與時代同行——青海畫院第二屆院展”...
2000余名老年人在家門口快樂養(yǎng)老 西寧市城中區(qū)4個...
青海樂都彩椒端上俄羅斯人餐桌
燦若繁星的高原“非遺”
海東:生態(tài)之城 逐綠前行
熱點圖片
堅守,只為那片綠色——記烏蘭莫河管護站護林員楊明成
堅守,只為那片綠色...
冰壺賽引領西寧市民感受冰雪運動魅力
冰壺賽引領西寧市民...
西寧:內外兼修,成今年道路建設關鍵詞
西寧:內外兼修,成...
青海省三個典型案例入選2023中國旅游產業(yè)影響力榜單
青海省三個典型案例...
【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一場生動的紅色情景黨課
【學思想 強黨性 重...
“到江源飲水 與時代同行——青海畫院第二屆院展”開展
“到江源飲水 與時代...
2000余名老年人在家門口快樂養(yǎng)老 西寧市城中區(qū)4個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項目投運
2000余名老年人在家...
青海樂都彩椒端上俄羅斯人餐桌
青海樂都彩椒端上俄...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磕闷鹄C花針 繡出新天地

西海都市報
2023-12-14 08:5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磕闷鹄C花針 繡出新天地

西海都市報
2023-12-14 08:5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磕闷鹄C花針 繡出新天地

  • 2023-12-14 08:53:41
  • 來源:西海都市報
民和縣北山鄉(xiāng)青繡工坊內陳列的河湟刺繡。祁宗珠/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把河湟土炕“搬”到北京

  朱紅色的墻面、土黃色的背景墻、一個富有河湟特色的土炕……12月3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的“繡在青海——‘青繡’藝術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果展”上,一個帶有濃郁河湟特色的農家土炕引起了參展商的關注。

  土炕上的背景墻正中間是一幅帶有土族輪子秋的刺繡畫,右側是由610多幅方形刺繡聯(lián)結而成的河湟刺繡墻,土炕上除了一對木質黑漆箱子、一個木質油漆方桌、一盞黑色燭臺、兩床被子之外,則是河湟農村居民家里常見的刺繡作品,有一對四方枕頭、一對大衫單、一件藏毯以及針線筐。

  土炕上最為吸引人的,還是坐在藏毯上的一名女性,她的手靈活地在畫布上上下飛速穿梭,不一會兒就繡出了一片由深綠、淺綠等4種顏色組成的綠葉。翻看她身邊的針線筐,參展人員發(fā)現(xiàn),這里的畫布上,還有一株株從地里長出的牡丹花、紅燦燦的石榴、掛滿金色果實的果樹,栩栩如生。

  她就是青海省“河湟刺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朱二奴。擺在土炕上的這些河湟刺繡都是她的作品。

  “這是什么?”一名參展人員在土炕前面駐足觀察許久后問道。“這里展示的是‘青繡’在河湟民居里使用的真實場景。”朱二奴介紹。

  “你們家里使用的都是這些手工藝品嗎?”“這些都是和我一樣的農村女性憑著自己的靈感和手法,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家庭生活必需品。”隨著交流的深入,朱二奴不斷介紹河湟刺繡的發(fā)展以及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這些圖案都代表什么?”“有節(jié)日歡慶時的輪子秋,有田間地頭的花草樹木,有牛羊等常見家畜,還有象征陽光、溫暖、和諧的太陽等圖案。”短短幾分鐘,朱二奴向參觀者詳細介紹青海刺繡的組成圖案。

朱二奴在“繡在青海——‘青繡’藝術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果展”推介青繡。受訪者供圖

  100多名繡娘帶動村民就業(yè)

  “我穿的服裝上面的口袋花紋裝飾品也是河湟刺繡的一部分。”遇到詢問仔細的參觀者,她也會起身,展示經過河湟刺繡作品裝飾的土族民族服裝。“在我們青海農村,女性會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坐在炕頭上繡出自己想繡的作品,這就是‘青繡’。”朱二奴向參展人員介紹著“青繡”。

  在參加各類展會展示“青繡”之美的同時,朱二奴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向繡娘傳授刺繡工藝。她說,每一名繡娘在幾十年的時間里設計、制作刺繡作品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和很多精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繡法,但是如何在眾多的繡法中,博采眾長,繡出一件技術含量高的工藝美術品,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

  今年,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朱二奴和丈夫鄧西銀決定,面向整體易地搬遷到縣城居住的北山鄉(xiāng)廣大農村女性開辦“青繡”培訓班,傳授青繡制作工藝。11月8日,作為易地搬遷鄉(xiāng)鎮(zhèn)后續(xù)聯(lián)農帶農增收致富產業(yè)——北山青繡工坊揭牌,組織廣大農村女性拿起繡花針,吃上“手藝飯”。

  12月初,走進民和縣北山青繡工坊,入口不遠處的河湟刺繡工作室里一派繁忙景象:設計師在書桌前揮筆如飛,學員在裁剪刺繡畫樣,繡娘在歡聲笑語中穿針引線……

  青繡工坊開業(yè)后,就已經向本地客戶銷售了兩件手工藝品,其中一件是繡娘花20天時間繡制的山水圖案作品,賣出了3000元的價格,另外一件是繡娘繡制的以長城為設計元素的刺繡,也賣出了3000元的價格。鄧西銀介紹,按銷售價格計算,繡娘每日的收入在150元左右。

  據(jù)介紹,民和縣北山青繡工坊開業(yè)以來,已培訓并發(fā)展100多名繡娘。這些有成熟經驗的繡娘,在平日里可以利用閑暇時間趕制刺繡作品,也可以帶著親戚朋友到青繡工坊加工車間和廣大繡娘一起制作作品,這為青繡產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聚焦“青繡+”打造青海名片

  “歡迎大家收看河湟刺繡的直播,我是繡娘朱二奴。”12月10日13時許,朱二奴在北京打開快手等網(wǎng)絡平臺,嘗試以網(wǎng)絡直播的方式,讓廣大網(wǎng)友走進直播間,了解“青繡”。朱二奴介紹,她開設網(wǎng)絡直播間以來,僅快手平臺的賬號粉絲已經超過5000人,通過直播,有不少人前往民和參觀學習河湟刺繡的工藝。

  除了直播,朱二奴還拍攝制作了不少短視頻。她介紹,隨著這幾年網(wǎng)絡短視頻的走紅,她也拍攝了很多河湟刺繡的設計、制作過程,也使用遠程視頻連線,指導廣大農村女性繡制作品。

  鄧西銀介紹,“青繡”是青海民間傳統(tǒng)刺繡的統(tǒng)稱。土族盤繡、湟中堆繡、熱貢藝術(堆繡)、貴南藏族刺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都是“青繡”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5年,他已經從事河湟刺繡的文化推廣與技藝傳承。今年,為了將工坊打造成展示青繡的一個窗口,他在青繡工坊內設置展覽區(qū),專門增加了土族盤繡、湟中堆繡、熱貢藝術(堆繡)、貴南藏族刺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作品,加以推廣。鄧西銀說,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在企業(yè)與社會組織以及繡娘的努力參與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做大做強“青繡+”產業(yè)鏈,讓青繡成為像“青海湖”“青海拉面”“青海三江源”一樣的青海名片,是他和所有繡娘的目標。

  相關鏈接

  來自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青繡”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提出打造提升“青繡”品牌及“青繡八個一工程”的戰(zhàn)略部署,出臺《“青繡”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刺繡類各級非遺項目52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8項,市(州)級18項,縣(區(qū))級21項。各級刺繡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1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3人,省級41人,市(州)級102人,縣(區(qū))級155人。全省已認定的省級“青繡”就業(yè)工坊40家,“青繡”培育工坊70家,地方各級“青繡”工坊60家。全省有“青繡”經營單位近500家,固定“青繡”從業(yè)人員約5萬人,季節(jié)性“青繡”從業(yè)人員約15萬人。“青繡”已成為我省特色文化品牌和產業(yè),是我省廣大農牧區(qū)群眾保護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居家就業(yè)、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藝,在奮力推進新青海建設,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及打造國際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作者 祁宗珠 趙俊杰
編輯:張小千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